黑人的靈魂

黑人的靈魂

規格介紹:

出版日期: 2018/06/22

作者:杜博依斯;何文敬(譯)

頁數:400

開數: 21 x 14.8 x 2 cm
ISBN 9789570851335
出版社:聯經

  • 零售價550優惠價468
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杜博依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非裔美國思想家


  畢生獻身於提升黑人同胞的地位與福祉,被譽為現代社會學之父、泛非洲主義之父
  成名作《黑人的靈魂》為美國文學史重要著作出版逾一世紀,繁體中文譯注版首度面世
  其中預言:「二十世紀的問題乃是以膚色分界的問題」,一語道中歐美強權與第三世界之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  至今仍廣為世人傳誦

  在非裔美國文學史上,《黑人的靈魂》是最廣為閱讀與引用的著作,其文學成就非凡,許多讀者透過該書認識杜博依斯與美國內戰後的南方社會和文化。

  書中描繪黑人的外在處境與內在生活,對於了解或研究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南方社會、歷史、宗教信仰與文化等面向,提供諸多寶貴的第一手資訊。該

  書內容涵蓋自傳、歷史、政治評論、社會學、教育學、音樂學和文學等,在美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至為重要。

  其中有許多關於公民權利和高等教育的理念與見解可供借鏡,主張「公民平等」、「因材施教」,強調高等教育對提升黑人文化、改善黑白關係的重要,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標乃是文化與教養,藉以凸顯著名黑人領袖布克‧華盛頓一味主張黑人只需接受技藝教育之偏頗。

  《黑人的靈魂》一書出版是極為重要的事件,因為它不僅代表其作者兼學者對當時所謂的「黑人問題」觀點的巨大改變,而且預告美國黑人方面的社會改革新方,即愛國的、非暴力的實踐主義,是黑人民族運動與奮鬥的奠基之作,啟迪二十世紀黑人爭取自由的思想論證,為黑人追求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說辭,進而有助於黑人中產階級的興起。藉由描寫全球性的種族界限,杜博依斯預示泛非洲主義與第三世界殖民革命的來臨。再者,本書針對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正規層面如何體驗「種族」的驚人批判,對一世紀後眾所皆知的「白質研究」舉足輕重。

 

▍作者簡介:

杜博依斯(W. E. B. Du Bois, 1868-1963

  全名為威廉‧愛德華‧伯嘉‧杜博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1868年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大貝仁頓,是舉世聞名的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權積極分子、教育家、泛非洲主義者、作家兼編輯。稟賦優異,奮發向上,是歷史上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先後任教於賓州大學和亞特蘭大大學。1903年出版經典之作《黑人的靈魂》。

  1910年和一群具影響力的白人共同創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並長期擔任其刊物《危機》(Crisis)之編輯,畢生積極探索黑人及其文化之真實面貌,不遺餘力爭取黑人之自由與民權,抨擊白人在政治、社經與法律上之不公不義,因此在非裔美國文學、社會和政治思想上占有傑出地位,是了解二十世紀美國思想史之關鍵人物。1963年,杜博依斯歸化為迦納公民,並成為共產黨之正式會員。於同年辭世,享耆壽九十五歲,由迦納總統於首都舉行國葬

▍譯者簡介:

何文敬

  美國密西根大學美國文化研究所博士,現為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研究領域包括福克納、童妮摩里森、凱特蕭邦研究,華裔和非裔美國文學等。著有探討上述作家及湯亭亭、雷霆超、徐忠雄、雷祖威、莊華、查爾斯蔡士納、左拉妮兒賀絲頓等中、英論文五十餘篇;著有專書《我是誰?美國小說中的文化屬性》;譯有《神話與文學》、《天堂樹》、《寵兒》等;編有《第四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及(後兩本與單德興合編)及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nking Theory to Practice等英/外語文教學專書四本

▍目次:

推薦序 魂兮歸來:召喚黑人靈魂的先知杜博依斯 單德興
譯注者序 傾聽杜博依斯發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杜博依斯生平

導論 析論《黑人的靈魂》:美國內戰後之社會文化史經典
一、出版背景
二、版本說明
三、重要性與意義
四、篇章評析
五、綜合討論

《黑人的靈魂》
原文章節頁碼與譯文章節頁碼對照表
原版封面
獻辭
前言
第一章 論吾等心靈之奮戰
第二章 論自由之曙光
第三章 論布克‧華盛頓先生等人
第四章 論進步之意義
第五章 論亞塔蘭大之翼
第六章 論黑人之訓練
第七章 論黑色地帶
第八章 論金羊毛之追尋
第九章 論主僕之子孫
第十章 論祖先之信仰
第十一章 論長子之去世
第十二章 論亞歷山大‧克倫梅爾
第十三章 論約翰之降臨
第十四章 悲歌
後記

杜博依斯年表
參考研究書目

附錄一 早期評論
附錄二 1953年版封面、內頁與新增之〈五十年後〉及〈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