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規格介紹:

出版日期:2024/2/7

作者: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

頁數:556頁

開數: 14.8cm * 21cm
ISBN:9786269672271
出版社:季風帶文化

  • 零售價590優惠價466
詳細介紹:

★「跨商策略」如何在近代中國成形?
★「跨商策略」如何南漸,在香港開花結果?
★「跨商策略」如何利用英屬香港,往外幅射影響力,撮合中美關係,協助美國建立其二戰後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內容簡介: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以香港為中心,重寫跨太平洋史。本書主要述說兩點:

第一,二戰後香港的社會發展,受美國莫大影響。在二戰之後,香港社會已然透過「美國化」方式,於英殖時代展開「非正式解殖」進程;

第二,對於二戰後的全球政經體系之發展,香港角色亦至為關鍵。美國前沿商業知識之傳播與應用、跨國生產供應鏈之重置,乃至中美關係之建立與穩固,皆得到來自香港之推力。香港此一角色卻多被論者忽略。

香港角色關鍵,源於兩大因素,這兩大因素分別為香港的「跨商策略」,以及美國在冷戰時期的政經需要。

「跨商」之源起,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時中國江南富商家族的成員,多入讀於美國在華的傳教士學校,進而旅美留學。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後,這些中國精英多南遷於香港,在此地重整事業。他們的美國教育背景,使之容易從美國相關渠道得到重整事業時必需的資金、知識、情報乃至銷售網絡。可以說,若不從美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角度切入,便將無從透徹理解香港工業發展史,乃至香港串連中美關係的經過。基於美國在二戰後的政經需要,同樣南遷至香港的美國在華傳教士,乃至美國企業與商會,聯同在港「跨商」精英移民,對內利用美國資源在港建立學校、居所、社區訓練中心,對外幅射香港影響力,香港由此得到助力,從「第三世界」躍升至「第一世界」,甚至進而導引中國融入世界體系。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影響力亦為此散播,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由此得到助力成形。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是結合本土政經發展與國際關係、難得一見的研究力作,是以跨域視野回望地方故事的典範。

作者簡介: 

作者 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
現為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二〇一五年,他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獲取歷史系博士學位。韓墨松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s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中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等院校進行博士後研究與任教。其研究散見於《亞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商業史》(Business History)、《二十世紀的中國》(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社會學期刊》(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國際歷史評論》(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等期刊。


譯者 鄺健銘
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與《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與《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譯作包括《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另編訂《帝國之間 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病有所醫: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變天之後: 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